馬恩、李巨、單智偉三位大牛對西交材料學院本碩博說了這些話!
1月10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屆材料青年論壇開幕式暨手第一期“大手拉小手”訪談會召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恩教授、MIT核科學與工程系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李巨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與三百多名交大材料學院本科、碩士、博士學子暢談。以下是訪談文字版。
問:剛才看過三位老師令人贊嘆的簡歷后,想必大家心中都是佩服之極。但是這短短的文字介紹遠不能包羅老師們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下面我們有請三位老師分享一下這光鮮履歷背后的故事。一路走來有哪些令你們印象深刻的酸甜苦辣?在一些重要的人生選擇上你們的心路歷程是怎么樣的?
馬教授:本人跟“光鮮”兩個字沾不上邊!我一點都沒有騙人,用事情來說話,對比一下人生最輝煌、事業心最強,精力最旺盛的時刻——36歲;李巨教授——36歲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正教授,上一個達到同等成就的是——錢學森。單智偉教授——36歲時是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當時全國不足一千人;本人——36歲在尋找工作,連許多著名的期刊都不清楚。時代的不同:各人面臨的機遇不同,新時代的學生比起與求學于上世紀中后期的我們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明確自己人生的追求:光鮮履歷or科學的突破or為國家做自己的一份貢獻。人生的追求:enjoy(happiness)+work=success。
李教授:馬老師寫論文那叫一個妙筆生花,能用最簡短的語句表達出最清晰的意思,堪稱聰明絕頂之人。馬老師個性鮮明,尤其怠慢所謂“成功之人”。明確自己所能,擁有相對平靜的心態,本人所能控制的事情僅今日之事,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保持一個勢頭,一切水到渠成。
問:江湖上有個傳說:李巨老師在美國MIT求學期間,曾經在一學期選修了18門課程,并且全A。MIT課程的難度眾所皆知,能拿到全A更是不可思議。那請問李老師您是如何做到的?同時李老師對同學們在基礎課程上的學習有些什么建議呢?
李教授:這么多年看來,我覺得學這么多課程對我并沒有什么好處。我主要是選擇了一些其他學院的基礎課程去學習,如物理系、化學系等等,其實重點主要還是在對時間的組織上,一定要合理安排時間,我從來沒有因為學習而耽誤了睡眠,不建議把自己搞的很疲勞。
問:我們三位老師都早已是手握若干篇nature、science文章,成功解鎖這一人生目標。那接下來我們就想請問一下你們第一篇nature或science文章被接收的時候,內心感受是怎么樣的? 還有就是到底什么樣子的工作可以發表nature、science上呢?
馬教授:在美國,發篇nature、science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不就是發了篇nature、science嘛,so what!
李教授:發文章跟高考一樣,除了硬實力,還需要一定的“天時、地利、人和”,當然了,自己的文章被nature接收了也是超現實的感覺,文章被拒了也不要take it seriously,這并不代表你的工作沒有研究意義。
單教授:導師和學生之間更像是一種戰友的關系,遇到苦難多與老師溝通,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老師的一句話可能會使我們豁然開朗。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我發的science最后一輪是由馬老師審核的。
問:三位老師都有多年的海外學習和生活經歷,那下面我們就請三位老師分享一下在國外生活、求學的經歷與感受,給想出國留學的同學們提供一些借鑒。
馬教授、單教授:出國可以增廣見聞,可以了解到不同的culture、system,了解不同的地方、歷史等等,人生經歷非常重要,有機會出去感受一下,對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其次,走出國門增廣一下見聞,使我們不會受一些媒體的影響,使我們不會再懼怕一些事情,使我們不再為自己設限,從仰視一些事情變為平視它們,從而爆發出內在的力量。
問:一提到科研大牛,我們想到的都是白加黑、五加二,黑眼圈加眼鏡片。但是啊,大咖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三位老師的科研成就有目共睹,那么你們是如何平衡自己的科研和日常生活的呢?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搞科研呢?
李教授:我從來沒有廢寢忘食超過一個星期,一定要吃好休息好,不要過度勞累,勤鍛煉身體有助于科研。
馬教授:本人屬于玩命的一代(77、78、79三代,學術界稱為“新三屆”),時代的使命感很強,要為實現新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而努力,感覺耽誤一分鐘實現不了四個現代化。做好科研不是單純靠時間的堆砌,是靠idea的。
單教授:做好科研不是靠單純的勤奮,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鍛煉好身體至關重要,什么時候都可以做科研,走路時,洗澡時都可以做科研。
問:現場在座的大部分同學都是研究生,對這些剛剛踏入科研領域的青年學子,三位老師有哪些建議或者給大家些寄語?
李教授:對于博士生來說,找到一個別人沒有解決的問題,自己去定義和解決它,要勇于探索和創新,膽子大一點。
馬教授:接觸同齡人的機會比較多,要兼顧自己的終身大事。
單教授:我們交大的同學都是最優秀的同學,要有擔當的情懷,要有責任做leader,要德智體全面發展,不僅僅是科研,還有與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增加自信,增加自己的leadership。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問:怎樣的思維去展開一系列的工作去研究這些問題,科研邏輯是什么?
馬教授:首先需要考慮這項研究是否值得去做,是不是feasible和significant,然后再把它去具體化、細化,然后再把事情做出來。
李教授:要有懷疑精神,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自己對事物要有自己的判斷,要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問:本人做課題的時候發現,自己喜歡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發現該領域(化學儲能的問題)的鋰電池能量密度沒有太多的提升空間,所以想請老師幫我解答一下自己的困惑?
馬教授:興趣與自身狀態有關,雖然不清楚你是碰到了什么問題,但我看到很多的人困惑的人缺少自己的一番考量,有的人理論功底扎實,有些人動手能力很強,還有的期待短期回報,有的更追尋精神上的成就感,所以需要你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一番考量,懂得揚長避短,計算自己的回報率。李老師是電池方面的專家,請他來回答一下專業問題。
李教授:確實鋰離子電池發展到今天,其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就我目前的知識體系而言,我可以明確的說其仍然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行業。而我們做基礎研究的魅力在于一次次的突破可以給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思想。
附三位教授簡單介紹
馬恩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及微納米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學者。1989年獲得清華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學位,2002年起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材料科學與
工程系教授至今。研究領域包括非平衡金屬材料,熱力學和動力學,納米材料力學性能,非晶態合金的制備、結構與力學行為,相變存儲材料,金屬薄膜,材料的表面改性等。
李巨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正教授。主要研究內容:計算材料學以及納米材料研究、材料模擬基礎方法(電子結構、原子層次模擬)、多尺度多物理模擬、以及新型結構和功能材料的理論研究。
單智偉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材料科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內容:探索并優化材料、尤其是微納尺度材料的結構與性能;應用和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先進制備、測試與表征技術;應用和發展定量的原位電鏡變形技術(壓痕/壓縮/彎曲/拉伸/疲勞+電/熱/氣氛等)對目前材料研究中的一些焦點問題進行探索。
本文由西交材料學院坦然是一種失利后的樂觀ζ、CTSP墨爾本供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材料人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材料人網向各大團隊誠心約稿,課題組最新成果、方向總結、團隊訪談、實驗技能等皆可投稿,請聯系: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或 QQ:97482208。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