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基于核磁共振信號的Pt單原子催化劑配位環境研究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可實現對反應性的卓越控制和高金屬利用率,接近分子系統的精確度。然而,準確解析局部金屬配位環境仍具挑戰性,阻礙了優化其設計以適應不同應用所需的結構-活性關系的發展。盡管電子顯微鏡可揭示原子分散情況,但用于多相催化的傳統光譜方法僅能提供平均結構信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Christophe Copéret、Javier Pérez-Ramírez等人開發基于1??Pt固體核磁共振(NMR)的超寬線技術,結合蒙特卡洛模擬,定量解析鉑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配位環境、位點分布及動態演化規律,實現原子級精度表征。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of Pt single-atom catalysts from NMR signatures”為題發表于Nature。

該研究主要創新點

1.技術突破

首創低溫超寬線1??Pt NMR方法,將檢測時間從月級縮短至小時級,攻克低含量(~1 wt% Pt)SACs信號弱、譜線寬的難題。

2.定量模型創新

建立化學位移張量參數(δ??/Ω/κ)與配位環境的映射關系,通過蒙特卡洛模擬將NMR譜轉化為“SAC指紋”,量化位點均勻性(σ、ρ參數)。

3.動態追蹤能力

首次實時監測合成過程(如退火步驟中Cl?配體去除)及反應失活機制(乙炔氫氯化中Pt過度氯化導致失活),揭示結構-性能關聯。

4.普適性拓展

成功應用于不同載體(N-摻雜碳、PTI、SiO?),為雙原子/團簇催化劑等復雜體系表征提供通用框架。

圖1:平面型Pt(11)位點的195Pt NMR

圖2:靜態和MAS 195Pt固態核磁共振表征

圖3:鉑配位環境的質量指標

圖4:可重復性、替代支持以及催化作用下的進化通過核磁共振(NMR)特征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68-x

分享到